笔趣阁H - 原创同人 - 澳门文学编年史(全五册)在线阅读 - 第五十五章《澳门文学编年史3》(2)

第五十五章《澳门文学编年史3》(2)

    ??序言

    ??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澳门文学史的研究中,澳门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通常被认为处於从“寄生”到“自觉”的发展进途中的哑音状态,而这种以内地、香港、台湾为强烈的背景而比照进行的论述,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澳门文学自由散发的文学景象和颇为独特的发生发展形式。本编正意欲在方法论上,引入“汉语新文学史”的科学史观和整合辨异的视野,通过对澳门70年代十年间湮没、尘封甚至是细碎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文学史料的甄别和选择、比照和胪列,构造一个“用事实说话”的文学史的逻辑和秩序。从编年史的梳理中可见,十年间,澳门文学承前启後、温和包容、自洽一方,不仅各种文体自由发展、交相辉映,以最富有代表性,而又各有特色的《澳门日报》和《华侨报》文艺副刊为主要基地,展现澳门文学自身独特的文学景象、发展规模、速率脉跳和文学生产方式。可以说,澳门新文学是汉语新文学板块中最不被重视的一块,在被推至“对岸文学”——台港澳文学板块的同时,又被搁置在“台港”文学之後,可谓是边缘中的边缘。这样的境况导致有些人对澳门文学的判断常存在明显的歧误,例如对澳门70年代文学的研究就常常存在先验偏见——有一些甚至成为约定俗成或广为认同的定见:断言澳门70年代的文学处於从“寄生”到“自觉”的发展进途中的哑音状态,“孤寂摸索”,“依旧是步履蹒跚地在困顿中挣扎”1;认为澳门70年代文学与内地文学具有强烈的随从关系,紧跟内地政治风云而浮沉,是内地文学号角的边缘回响;认为在80年代之前,澳门没有文学性杂志;甚至认为“八十年代以前,澳门不仅没有什麽文学性杂志,也没有文学副刊供文学作品发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