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满月
本朝文举三年一取士,每科不过三百人。 已然是千军万马过绳索了。 可武举虽说始终不如文举这般受到朝廷以及民间的重视,却素来还要严苛的。 而这“严苛”二字,却是体现在中式名额上头的。 按着本朝武举乡试中式名额的定规,武乡试的中式名额,通常只有文乡试的一半之数。 也就是说,大江南北拢共也就只有八百四十个左右的名额,其中北直隶还要独揽一百零八个,轮到南北各省头上,也就只能分到六十名以下不等了。 不过好在的是,虽然武举出身在地位上始终略逊於文举出身,可在待遇上头,却已经是大差不离的了。 就譬如说,文举素来是只要有了举人的功名,理论上就可以授官,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了。 当然只是理论上而已,毕竟还得看是否有官职空缺,若是赶上人家同进士都在候补,那自然是没戏儿的。 而且就算好不容易轮到空缺,也多是些低品低阶、差强人意的官职。譬如说六部三院的孔目、司务,抑或县学中教谕之类的学官,再来或是县丞、主簿之类的左贰官。 当然,若是运气好,或者腰板尤其硬的,赶上吏部的大挑,也有能外放小县担任知县的例子。 武举亦是仿佛的,但凡登科,有了武举人的功名,按着规定,就可以往兵部进行注册了。然後兵部会按照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往本省军营中效力。 虽然同文举人差不多,史上能以举人出身而出将入相的官吏少之又少,甚至於只有极个别又能力有政绩的举人才能擢授譬如说通判、同知,抑或知府这样中品中阶的官职。 可不管怎的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