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此人高深莫测
如何想到的这种方式的?” 倪土笑笑:“家师云游四海之时,见闻甚广,又为人豪爽,喜欢与人分享,每到一地便趁着有利机会, 将好故事分享出来。不论是喝茶当儿,还是吃饭当儿,抑或是走累了,坐於松树下乘凉之际,不在乎是哪儿,都会不由自主地来一个故事,不敢说高台教化,但也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久而久之,家师便琢磨出了这种喜闻乐见的说教方式,并取名为评书。” “哦?评书?叙及平生兼评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好!好法子!” 老者在自圆其说。 倪土却对老者的评论颇为赞成。 说起评书来,爱好历史的倪土懂得,评书的源头是说唱,边敲鼓边说唱。 战国时, 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 用故事做比喻, 後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说唱。 其说唱人在民间的形态多为後世发掘出来的“说书俑”。 流传到後世的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抑或是一人拉小三弦,一人弹琵琶的评弹、评话、评词。 通过唱词和曲调的形式,底层的文化工作者将知识普及给劳苦大众。 与之相比,倪土只不过借用了既生动又形象的口语化语言,又借用明笔、暗笔、伏笔、惊人笔、倒插笔、补笔、掩笔等评书方式,又采用了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将栩栩如生的人物开脸後,将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利用数千年的表现手法,倪土自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