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63章 此真吾婿也
然而“举孝廉”的话语权最终还是掌控在士族手中,从本质上讲,其阶级性决定了这一制度定然是弊大於利。 ??到後面,举孝廉一方面催生出了许多畸形行为,“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 ??像什麽父亲死後在墓道里守孝二十多年之类的…… ??为了博出名而不择手段,各种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 ??一方面权贵士族开始内定孝廉名额。 ??《後汉书》记载:“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等到延光四年,“令郡国守相视事未满岁者,一切得举孝廉吏。” ??放开年龄限制後,举孝廉制度更是成了官吏大收门生,构建私人集团的一大途径。 ??可以说门阀世家的崛起和这一制度的糜烂实在是密不可分。 ??而蔡邕选择检举名不副实的“孝廉”,同时上奏希望朝廷可以以政绩为衡量标准,进行官吏的选拔任用。 ??就证明他并没有在吃了士族身份的红利後迷失自我,他可以算得上是个改良派。 ??加之以东汉的二元君主制衡量蔡邕所为,皇帝为第一层君主,是天下人的君主,二者关系就是第一重君臣关系,而府主便是第二层君主,府主和他所征用的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第二重君臣关系。 ??这也是为何後世在评价蔡邕哭董卓之事时,往往将这一举动认为是出於“义”,以褒扬的评价为主流了。 ??种平觉得如果是蔡邕,也许能够接受自己一些“过於